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「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」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和最坏的教育

   日期:2024-12-12     来源:www.qiwei244.com    浏览:326    
文章简介:大家天天都在谈教育,谈好的教育。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?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从“最好的教育和最坏的教育”出发,谈到教育的“上中下三策”,最后得出结论:“教育的本质,其实是一种自我修行”。

大家天天都在谈教育,谈好的教育。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?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从“最好的教育和最坏的教育”出发,谈到教育的“上中下三策”,最后得出结论:“教育的本质,其实是一种自我修行”。

这个结论看上去简单,但要真的领会这句话,要真的践行这句话,大不容易!期望读完本文能让更多父母开启教育这场修行。

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

谈到教育,有时候大家都在谈学校教育,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根源。所以,我也非常想和父母一块谈谈教育。

今天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:

“最好的教育”和“最坏的教育”

当然,世界上可能并没“最”好的或者“最”坏的教育,但,从对教育的理解层次来看,不一样的教育理念还是有高下之分的。

对于什么是最好的教育,不少人的看法各不相同。

看法1: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

卢梭在《爱弥儿》里写道:“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: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,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,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,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。”

看法2: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

心理学家李雪的看法则是:“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就是不教育。假如你把自己所有些认识教给孩子,孩子成长得再好也不会超越你;假如你谦卑地不教育,孩子可以进步出远超于想象的可能性,培养天才就是这么简单。”

看法3:最好的教育是执着地栽培自己

我看过一本书叫《孩子的教育,拼的是爸爸妈妈的生活功底》,其中说:“30岁至40岁的母亲最焦虑。这个年龄的人,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,要么愈加丰富,愈加有魔力;要么视线愈加窄,与外在世界很疏离。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‘四十岁死,八十岁埋’来描述这种状况,读来叫人倍感凄凉……所以,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是执着地栽培自己。”

看法4:最好的教育是常常和孩子一块吃晚饭

美国作者莎莉·路易斯在《唤醒孩子的才华》中说,有人研究什么原因促进孩子在学习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,结果发现,IQ、社会条件、经济地位等原因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原因要紧,那就是,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常常与爸爸妈妈一块吃晚饭。

一块吃晚饭时,爸爸妈妈可以问孩子四个问题:

1.学校有哪些好事发生?这个问题可以帮你知道孩子的价值观。

2.今天你有哪些好的表现?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。

3.今天你有哪些收成?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点滴的积累。

4.有哪些需要父母帮助的?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归属感、掌握求助,掌握整理各种资源,而非单打独斗。

看法5:最好的教育是把孩子放到生活里去

还有一个看法是:生活是最好的大学,最好的教育是把孩子放到生活里去。

大家目前的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,就是把学校和社会、教育和生活分割开来。之前网上过去有一篇文章流传非常广,主要意思是剖析“为何差生能做老板”,结论是差生在念书期间培养了几个品质:抗挫能力强,可以吃苦,讲义气,脸皮厚。其实这几样品质都是真实的生活所需要的。而那些出色的学生由于成绩好“一俊遮百丑”,脱离了真实的生活。

好在目前已经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着力改变。譬如密涅瓦大学,就是一所没围墙的学校,让学生们直接进入社区、进入生活的场景中学习。我相信,将来好的学校肯定是和社区、生活融为一体的。

看法6: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

也有一种说法觉得,没最好的教育,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。这其实和孔子两千多年前讲的“因地制宜”是一致的。

看法7:玩是最好的教育

著名作家龙应台在《亲爱的安德烈》里写道:

“我有一个很赏析的作者,叫沈从文,我感觉他的文学魔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历程——到街上看杀猪屠狗、打铁磨刀的小贩,看革命军杀人、农民头颅滚地……这给他呈现的是生活百态。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越课堂里的背诵。

“儿子小的时候,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,去公园里喂鸭子,在厨房里揉面团,到野地里玩泥巴、采野花、抓蚱蜢、放风筝,在花园里养薄荷、种黄瓜,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…… 目前,他大了。自己去巴塞罗纳,去看建筑,看雕塑。

“我和席慕蓉的怎么看是一致的:上一百堂美学的课,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;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,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;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方法,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我们的裤脚。”

所以,她得出的结论是“玩是最好的教育”。

看法8:爱是最好的教育

当然,还有大家教育界很主流的看法:爱是最好的教育。

在我看来,这类看法各有其道理。那样什么是最坏的教育呢?这就涉及到我今天想谈的第二个问题:

教育的上中下三策

有一天,我和两个朋友聊天,谈到了家庭教育。

一个朋友的女儿要小升初了。他发现,女儿虽然非常聪明,但有一个不好的习惯:做作业非常拖拉,一直拖到睡觉前才勉强做完。他最初搞不懂为何会做这么久,后来有一天女儿不小心把真相讲出了:“假如我先做完了,母亲一定会给我再布置其它的作业。”

我说,你太太这个家庭教育方法是教育的下策,也就是控制。

另外一个朋友说:那看看我这个教育方法怎么样。

这个朋友的儿子在上婴幼儿园。他做了个日历表,天天依据孩子的表目前日历上画星星。孩子表现好就能得到星星,表现不好要扣掉星星,攒够少量的星星之后就能得到奖励——少量的钱。实行下来孩子的表现确实变好了不少。

我开玩笑地说,你可能把自己在单位的绩效考核办法带回家了。这个办法比刚刚的那个办法好一点,是中策,也就是勉励。

为何是中策呢?由于这个办法一定有成效,但也会有不良反应。所谓不良反应主要有两个问题。第一个问题是这种练习都是浅表的,并没内化为孩子的动力和习惯,一旦外部动力(也就是你奖励的星星、钱)没了,孩子表现好的动力就不再了。

第二个问题我还没有说,那位朋友自己就说了:我这个孩子是个“小财迷”。这种做法假如对孩子有效,就说明孩子对钱非常看重;假如孩子对钱不看重,这个办法就效果不好了。

这种外在的勉励方法和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,都是是“法家思维”,特征是四个字:“利尽则散”。

两个朋友都问我:你说大家用的是下策和中策,那样教育的上策是什么呢?

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。

过去有个孩子来考试报名平和双语学校的高中部,但没被录取。这个女孩就给我写了一封信,表达自己对平和双语的认知和热爱。她说父母已经给自己安排了别的学校,但她考虑下来感觉平和更合适自己。我从她的信中看出,这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,有我们的目的,也非常有勇气。后来大家又给了她一次机会,并录取了她。

孩子进校之后,我发现,这个孩子虽不是“学霸”,但个非常独立、有见解的孩子,非常符合大家平和的风韵。我后来和这个孩子的父母聊,知道他们是怎么样培养孩子的。

孩子的爸爸说,大家只不过给孩子设定了几个底线,其他方面都给她自由。这几个底线是:第一,对老人要无条件尊重;第二,每一个月给肯定额度的零烧钱,孩子可以自由支配,父母不会过问。假如超支了,除非特殊状况向父母说明,不然要自己想方法解决;第三,父母不限制孩子的社交,但天天晚上10点之前需要回家。

可见,这个家庭了解地设定了基本规则,在规则界限之内给孩子充分的信赖和自由。

信赖,就是教育的上策。

这种信赖是不带功利性的,是无条件的信赖,需要父母有充分的耐心。我信赖你,不是由于我相信你以后会出人头地,而是由于你是我的孩子。

其实,信赖对孩子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。普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,假如他们给了我非常大的信赖,我会不想辜负他们的信赖,从而自己约束自己。自己约束自己,比任何来自外面的约束都更有力。

所以,回到大家之前所说的“最坏的教育”。在我看来,最坏的教育就是控制。控制总是是从一点点开始,不断加码,到最后就是无所不需要其极,譬如在孩子房间里装摄像头等极端的做法。

但所谓的“上中下三策”其实不止是一个方案选择的问题,不少父母不是不了解“控制”不好,而是没能力给予孩子信赖。

我近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教育,有了一些新的感悟。可能并不全方位,但也想讲出和大伙推荐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心理学对教育影响比较大的三大流派

心理学对教育影响比较大的有三大流派,分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、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剖析。当然,还有一些其它的心理学流派对教育也有影响,这里不再展开。

第一说行为主义。

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,这个学派把人的心智看做一个“黑匣子”,只关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,不关注内部心理活动。比较典型的行为主义的应用就是“胡萝卜加强棒”。譬如说,不少学校采取的量化评比、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小红花、反复刷题的应试练习等都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。可以说,行为主义充斥在大家教育的每个角落,大家的教育基本上是被行为主义理论所控制的。

第二个是人本主义。

人本主义是马斯洛提出来的,大家所说的“儿童中心”“以学生为本”等等都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反应。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,强调人的尊严、价值、创造力和自我达成,觉得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达成的需要。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努力激起孩子内在的动力,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让孩子有成功体验等等,总之,就是期望“小火车自己开起来”,是依赖内部驱动,而非外力驱动。

第三个是精神剖析。

这个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,理论体系很复杂。在我看来,精神剖析和人本主义不同,是倾向于相信人性本恶的。这个理论觉得,大家每一个人都存在被压抑住的潜意识,大家意识不到,但这类潜意识会干扰到大家的意识和行为。精神剖析理论觉得,大家要正视和接纳被压抑的潜意识。

这对大家教育有哪些启示?

我之前过去看到一篇文章说,事实上大家想要内化进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些习惯,都是徒劳,最后都会被孩子原封不动地吐出来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我们的人格,大家我们的成长,大家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,才会真的内化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。

所以,教育的“上中下三策”还只不过停留在对策阶段,家庭教育其实最根本的是父母自己。

说回前面所说的“爱的教育”。假如一个父母从小成长的环境缺少安全感,他(她)自己就可能缺少爱的能力,就算他(她)爱着我们的孩子,也没办法进行爱的教育。这样的情况父母总是自己都意识不到,更遑论改变。这个时候,父母需要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分析,成长为更好的自己。

所以,教育,其实本质上是一场自我修行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